博文吧 > 教师之家 > 教学设计
导航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

来源:博文吧 1.26W 次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导入

1、我先作个调查,看过腰鼓表演的同学请举手。

2、看后你有何感受?

3、对,那是心灵的呼唤,那是生命的宣泄。今天我们来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题目是──

二、整体把握

1、请大家自由高声地朗读,朗读前标上序号,并思考问题:

⑴ 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歌颂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⑵ 说一句话: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

⑶ 文章分为几个部分?你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

2、讨论明确上述问题。

三、分角色读主体部分

1、读课文

2、仿句。

四、品读

1、结尾句的含义。

2、文章美吗?美在哪里?

美在这篇文章,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3、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这片土地 ?歌颂什么?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围绕这一话题,可以作相应的问题探讨。

五、结束语

《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炼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给你们一份礼物:《龙泉日报 菁菁校园》等你去发表一篇文章,正标题自拟,副标题是──我读《安塞腰鼓》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检查背诵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鉴赏

1.研习第一节(入梦缘由)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2.研习第二节(梦游幻境)

老师语: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前后桌四人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抒情表态)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

进步性: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400字左右的鉴赏。(小作)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看拼音写汉字。

yì文( )、回( )、容( )、友( )、翻( )

jiāo( )阳、( )傲、( )花、( )气、上( )、香( )

zǔ( )挡、( )织、( )力、( )国、( )成

答案:艺 忆 易 谊 译 骄 骄 浇 娇 缴 蕉 阻 组 阻 祖 组

二、请你画出下边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过来。

1、医院要取用母亲的眼角模,他来争求父亲的意见。( )

2、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有了做用,你们将会多么自毫!( )

答案:膜 豪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二)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详细地复述课文

(2)简要地复述课文

(3)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

(母亲--→父亲--→女儿)

(4)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达( )命( )肿( )肺( )访( )

组( )勇( )敢( )骄( )拥( )

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

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与世长辞才华横溢

3.按拼音填空

yì才华横( )、文()、回( )、容( )、翻( )、( )思、友( )

jiāo( )阳、( )傲、( )花、( )气、上( )、香( )

zǔ( )挡、( )织、( )力、( )国、( )成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深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二)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

(2)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出示投影: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指导背诵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3)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出示投影: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①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③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体会最后一句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①指名读句子

②自己默读这句话

③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的内容

(2)理解句子,并出示投影:

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指名读句子

②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请同学说一说

(3)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内容,老师适时指导

(三)回读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什么感想吧,请谈一谈。

3.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四)布置作业

将你的感想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二)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扩展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这个题目的意思

3.指名回答

(二)自由读全文,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①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歌颂了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②那些句子体现了这种精神?

3.指名回答

4.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扩展练习

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件事的?

2.指名说

(四)小练笔

1.请你写一件给你感触最深的事情,要求内容要有详有略。

2.学生练笔,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自己的习作,教师给予充分鼓励。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你的小练笔读给家长听

四.板书设计:

7永生的眼睛

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设计理念】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发扬古文化遗产做一点贡献。

【教材分析】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难理解。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如:卖豆腐的,收破烂的等

【教学目标】

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卖豆腐的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知道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整理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讨论如何动笔?)

4.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3.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三、质疑解疑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

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自然写实、幽默调侃)

4………(学生自己提出)

四、作业布置:

1.将昨天采集的本地旧式吆喝整理成文(自拟题目、教师指导)

2.以小组为单位,上集市搜集录音现时的吆喝,可以表演一下。

3.交流小作文,各小组调查汇报表演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小作文(旧时的各种吆喝整理)

每小组推荐出一至两位代表

5.班级交流,教师点评

教学反思:

通过这课的设计,我觉得文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我们这些远离旧北京的人,对旧北京的文化遗产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加的珍惜现在的生活,发扬和继承古文化遗产。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

高大

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

假想来历

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学后讨论:有什么样特点?(骨架很高大)从哪里看出它高大?(从它的高度、长度;从人站在骨架前的感觉。)还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化石

高大完整无缺

疲劳干渴

发现

斜插的姿势

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

上级指挥员

泥沙掩埋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 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习性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 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又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说明文《松鼠》。

二、检查预习情况。

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这篇课文的任务。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1.屏幕出示生字词。

①指读。 ②齐读。

2.字词都认识了,那么在课文中是否还能认识它。

三、学习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

① 松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可爱、漂亮)

② 课文里有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大家找一找,用波浪线划出来

③ 句子中写出了松鼠哪些讨人喜欢的特点?(相机板书:漂亮、可爱)

④ 文中一开头就用了这么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松鼠的特点,谁能说说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叫什么句?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出文章的主线,理清文章思路。并认识总起句在全文的作用。)

四、体会松鼠的漂亮、活动、撘窝三个特点及松鼠的其他习性。

松鼠具有漂亮、活动、撘窝的特点,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请大家默读课文,体会一下文中的哪些地方分别写出了它的这些特点的?课文的最后自然段还补充说明了松鼠的哪些其他习性?(给孩子一片天空,他们就会自由翱翔。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文中达到理解课文,体会说明文特点的目的。)

五、学习说明方法。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从松鼠的外形、活动、撘窝等特征向我们介绍松鼠的。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这一切的呢?同桌交流讨论找出。

① 生划出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说明。

② 教师归纳板出主要的说明方法:比喻、拟人。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说明文的特点,了解说明方法。)

六、与《鲸》一课作比较。

① 说明角度的比较;

说明方法的比较;

语言风格的比较。

② 归纳小结出本课的语言风格:《鲸》这篇运用了大量数字进行说明,文字表达上基本没有用上华丽的词语,语言风格上显得平实精练。今天,我们学习的《松鼠》这篇课文则运用了较多的比喻、拟人等手法进行说明,语言风格更显得生动传神,更具有文学色彩。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喜欢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① 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只漂亮、活波、可爱的小松鼠,你们喜欢这只小松鼠吗?(喜欢)老师也非常喜欢,作者呢?

② 作者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章,除了喜爱小松鼠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仔细观察小动物)

③ 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和小松鼠一样可爱的小动物。如果我们想写出优美的文章,我们必须和作者一样:仔细观察小动物和喜爱小动物。

(此环节的设计是通过谈话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八、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小练笔:观察身边的一种小动物,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学写一篇动物的说明文。

板书设计:

松鼠

外形特点(美丽可爱)

生活习性(活动、撘窝、吃食)

《松鼠》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和习性,培养对事物特征的仔细观察。

2、能用先再然后说一段话。

3、解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

【教学重点】

能够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事物。

【教学准备】

有关课文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揭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叫鼠不是鼠,尾巴像扫帚,喜欢树上住,松果当食物。(谁来说一下?)

对啦,是松鼠。(电脑出示图片。)你们看到它的图片,你认为它是一种怎样的动物?用你的话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松鼠这一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提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自读:

过渡语: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松鼠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描写了松鼠?下面开始读,看哪位同学学得认真,收获最大。

2、通过读课文,你对松鼠有了哪些了解?你认为松鼠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谁来说一下?

三、精读课文,感悟课文

1、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同学们学得非常好。老师也觉得松鼠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动物。现在教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课文第一段,找出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想一想,课文围绕这一句话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松鼠的?

2、学生汇报:

主要包括:面孔、眼睛、毛、尾巴等几个方面。

3、比较句子:

刚才同学们都介绍得非常好,(出示课件)看看这段话,读一读,你觉得哪一种写法更好一些。为什么?

4、指导朗诵课文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松鼠的美丽可爱,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把它美丽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二、总结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学得非常好,想一想,我们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学习的?谁来说一下?

课文不仅从外形上说了松鼠的可爱,还从其他方面进行了描写,现在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小组进行讨论,互相补充。

三、学生自学课文,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1、分组介绍课文学习情况,要求按顺序说完整:

⑴第二段主要讲了小松鼠十分机灵:

板书:

活动①它们是十分警觉得,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②夏夜(活动时间)。

③它好象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⑵第三段主要说了松鼠是怎样搭窝的。

板书:

住①出示课文,学习有关顺序的先再然后练习说话。并利用这些词语说一段话。

②(运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⑶第三段主要说了松鼠主要吃些什么?

①它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让学生坐在椅子上边介绍边模仿。)

②为什么说松鼠很机灵?

③冬天怎样觅食?

四、总结归纳

1、同学们学习得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迅速通读全文,同桌互相思考讨论: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哪几个方面?全文可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2、今天我们从外形和生活习性方面了解了松鼠的美丽可爱,关于松鼠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谁来说一下?

五、拓展延伸

把这种美丽可爱的小松鼠介绍给你的朋友。

【板书设计】

外形特点:漂亮可爱松鼠活动

生活习性:吃住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原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4.鼓励学生用笔画出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并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课文插图

2.字卡、词卡

3.图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它像什么?(像一只高昂着头的雄鸡)你能够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吗?

2.让学生上来在地图上找一找自己的家乡,并说一说自己的家乡。

3.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五位小朋友,他们很爱自己的家乡。并把他们的家乡画下来,他们的家乡可美了,你们想看看吗?板书课题(24画家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大家边看插图边听老师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五个小朋友分别来自哪里?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1)把生字娃娃的帽子去掉,自由认读。

(2)下面我们玩捡贝壳的游戏吧。(课件)生字娃娃躲到贝壳下面去了,谁读对了,贝壳就是你的啦! (开火车认读)

生字:宽 脚 捡 壳 按 虾 原 奔 密 楼 匹 市

(3)齐读生字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初步感知课文后,说说你打算先到谁的家乡去。就选择到她(他)的家乡去,美美地多读几遍,等会儿展示给大家。

3.精读第二段,指导感悟

(1)看样子,大多数小朋友都想先到美丽的海边走一走,那我们就先到涛涛的家乡去吧!

(出示第一幅图)瞧,这就是涛涛的家乡。说一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知道涛涛是怎样夸自己的家乡吗?(自由读第二段)

(2)涛涛的家乡在海边。他画的海是怎样的?(宽)。

(3)涛涛画的图上还有什么?(鱼和虾)哪里看出鱼和虾很多?指导朗读。

(4)这段有两个句子比较难读。(课件出示: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一艘艘船上装满鱼和虾。)引导读好两个那么感受大海的美及对大海的喜爱。看着这涛涛的家乡,你能用那么那么说话吗?

(5)谁来当评委?(指名评)谁来读读?(指名读)我们来看着图背背这一句吧!

(6)海边有金黄的海滩涛涛在海滩上干什么呢?我们一起读最后一句,感受涛涛快乐的心情。

(7)是呀,这么美的地方,怎么能不让人喜爱! 那就请美美地试着和同伴一起背背这一段吧!

(8)能背了吗?好,我们来试一试。

(9)读了这一段,你觉得涛涛的家乡怎么样?此时此刻,你想对涛涛说点什么?

(10)假如你是涛涛,你怎样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你的家乡呢?(学生自由介绍)

(1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过程:看图──读文──看图介绍。

4.小组合作学习任选一段

(1)小组商量你们喜欢去的地方!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看图──读文──看图介绍。

(3)学后小组汇报,全班感情朗读。

5.自由选择一段自学

(1)还有三位小朋友的家乡没有去,你看,他们都等急了。下面老师决定让小朋友自由活动,你最想去谁的家乡就跟谁去,现在就出发吧!

(2)全班交流自学体会。

(3)感情朗读最喜欢的句子。

(4)自学相同段落的小朋友齐读整段。

(5)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到祖国的各处参观了,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现在我想和大家完整地读读课文。读到你喜欢的段落,可以站起来背。

四、游戏活动,巩固练习

1.出示词卡,认读词语

2.连线

涛涛 山里

平平 平原

青青 草原

京京 城市

山山 海边

五、拓展课文,课外延伸

1.指导学生画出自己的家乡。

我们刚才已经游览了五位小朋友的家乡,他们的家乡多美啊! 老师觉得我们的家乡也美,请大家拿出纸和笔,用绚烂的色彩来画一画自己的家乡吧!

2.介绍自己的家乡

你们想请你的朋友到自己的家乡去玩吗?下节课,老师请我们班的小导游来介绍介绍你的家乡。

板书设计:

画家乡

涛涛

山山

平平 画 家乡 爱家乡

青青

京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齐读课文。

2.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给同学听。

3.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介绍家乡的美景。

二、巩固识字

1.出示认读卡片:认读生字

宽虾脚捡贝壳

原奔密匹市楼

2.你能用那么那么说一句话吗?

三、学习生字

1.抽读卡片:贝原爱男虾跑

2.哪些字是独体字?哪些是左右结构的字?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给它们组词吗?

5.小组读,比赛读。

四、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找到结构的规律。

2.探索书写的规律。

独体字:在竖中线及横中线周围,书写紧凑。

左右结构的字:左小右大。

3.指导书写。

4.教师相机指导。

5.描红,临写。

6.将自己写的好的展示给小组同学看,互相欣赏,互相评价。

五、巩固练习

1.开火车读生字

2.比一比,口头组词

虾()现()原()脸()

吓()观()愿()捡()

3.把下面的两个字组成新字,再组词。

板书设计:

24 画家乡

贝 原 爱 男 虾 跑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

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

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⑵ 指明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篙、棹”。)

⑶ 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⑷ 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⑸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⑴ 自由读诗: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⑵ 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

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⑶ 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

(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设计方案 #范文 #八篇 #精华 #汇编
相关内容
热门图文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