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吧 > 教师之家 > 教育随笔
导航

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来源:博文吧 2.52W 次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完成古诗词的各个考点。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教学方法】 

1、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 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诗词已经深深地浸透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了。阅读鉴赏诗词,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纯净我们的心灵,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在学习这首诗词之前,我需要考验一下大家以前的语文功底。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美读:韵味,情境)

     1、学生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两名学生)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2、老师朗读--学生集体读

三、写作背景

阅读和鉴赏一首词,首先要对词本身有一个非常清楚的了解,即达到与词相识进而相知,这样我们才能完整的鉴赏一首词,把握它的内涵。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一扫写秋诗词的颓唐、低落,豪迈、奔放的情绪像彩霞满天、急流奔涌,展示了主宰天下的雄心壮志,流露出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1、与诗词相识

我们看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哪位同学能叙述这三句的大意?

生: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师:老师想问问你,在这里,作者都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生:独立--作者;寒秋--写作时间;橘子洲--地点;湘江北去--环境。

师:我们看“独立寒秋”这句语法采用了倒装,倒装的目的在于强调,那么作者要强调的是哪个词呢?     生:独立。

师:“独立”这个词在这里有什么含义呢?

生:独立不仅表明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可以让读者想象出诗人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而倒装的目的就是要突出毛泽东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临危不惧的伟人形象。

现在请大家想一想,这前三句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大家为讨论一下,我们请同学回答。(独立寒秋图)

让我们注意一个“看”字,它一直领起到那一句?生: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遍”、“染”写出了什么?突出了山的色彩有什么特点?

生:遍-写出了红之广;染-像工人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美丽。

师:看到“红“字,我们会想到什么呢?,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生:会很自然地想到革命的火炬。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师:回答得很对,这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式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命运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那么接下来作者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师:好,江指湘江,“漫”字写出了江水的什么状态?生:溢满之状。

师:我们都知道,春天的水会涨,而秋天的水应该是消退的,那么为什么湘江水还这样盛呢?

生:这里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来象征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师:那“百舸争流”中,“百舸” 、“争流”又指什么?

生:“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争流”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师:写出了江中怎样的场面?

生:写出了湘江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昂扬奋进,热闹、壮观的场面。

师:作者这样写的寓意是什么?

生: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象征革命战士在力争上游、努力奋斗的精神。

师:我们再看下一句“鹰击长空”此时诗人用了一个“击”字,形容了雄鹰展翅的什么特点?

生:矫健、迅猛有力。

师:那么“鱼翔浅底”,鱼儿在水中应该是游动的,为什么这里是用一个“翔”字呢?

生:江水很清澈,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看上去鱼儿像是在天空中游动一样,表现了江底鱼儿的自由和江水的广阔。

师:“万类霜天”表现了诗人视野的开阔。一个“竞”字又突出了什么?

生: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

师:“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的事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有什么深层含义?

生: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其实就是对人民的一种号召和呼唤。

这首词当中描述了很多秋天的景物,这是一种实景的描写。这也是我们是用肉眼可以看到的。在毛泽东的这首词中寒秋景物是如此的妖娆,富有生机。这与我国历代文人都把秋作为悲凉的化身,在战国末期楚辞作家宋玉的《九辩》中:“悲哉,秋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显然是不一致的,请教大家,这是为什么?(情与景交融) 

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大家讨论一下?(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接下来我们再看“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设问。

师:我找同学解释一下“怅”、“寥廓”、“谁主沉浮”三个字词是什么意思?

生:“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很好,那位同学能说出这三句的大意:

生: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师:前面作者主笔写景,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他问了什么?

生: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掌握民族的前途、主宰国家的前途。

师:诗人的这一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

下阙(集体朗读)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写旧地重游,唤起诗人思绪万千,忆起当年战斗生活,表现出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风貌和气概。

下阕以抒情为主。

下阕头两句是"忆"的开始,"峥蝶岁月"概括了毛泽东和他的革命战友们聚会、游览所度过的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

"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这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述的是一幅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2,集体朗读,达到美读的情。

三.与诗词相知(读出美读的境)

   请大家闭上眼睛,自己在寒秋来临之际,站在橘子洲头,看着漫山红遍,江水清澈,数只船舶在江河里激流勇进,奋勇直前,苍鹰展翅翱翔,鱼儿畅快戏水。世间万物都在孕育力量,竞相成长,以待勃发,你会看到和联想到什么呢?你会向毛泽东一样以天下为己任,努力学习,奋发前进吗?你将怎样回报祖国?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沁园春 #教案 #高一 #人教版 #必修
相关内容
热门图文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