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吧 > 语文知识 > 说课稿
导航

【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来源:博文吧 2.19W 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本课纪录了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和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的社会局势和重大事件。前接夏商西周的社会体制,后引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思想。引导学生了解了春秋战国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状况,有利于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建立全局的观念,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知识。因此,学好本课知识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对各种事物、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及探索的。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喜欢了解各种历史事件、人物典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尤其是当有所收获并有机会当众展示时,他们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和信心,进而对学习历史产生更大的兴趣。然而,对于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给予恰当的引导、讲解。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鉴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接受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快而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并记住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举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②能从材料中归纳出齐桓公能够称霸的原因;③借助书中材料讲述“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等历史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④识读地图,说出战国七雄名称及具体位置。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快速浏览找出春秋战国的时间段和具体成员,反复强调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②阅读文字及相关材料,提炼有效信息,进而归纳出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学习并提高从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与能力;③讲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历史故事,加深对当时社会局势及历史人物的理解;④识读“战国形势图”,并与“春秋形势图”进行区分,找出战国七雄的具体位置,编制口诀帮助记忆;⑤借助地图理解“合纵”、“连横”策略及功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了解与分析,逐步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竞争,对这一时期斗争的复杂性形成感性的认识,认识到这些竞争对历史的进步具有的推动作用;通过讲述历史人物典故,学习齐桓公、管仲等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品质(如任人维贤、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初步了解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学会论从史出,逐步建立用历史的眼光认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4、确定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能够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难点是对“合纵”、“连横”策略的理解。

四、学法、教法

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创新探索的广阔空间。在保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优势的前提下,采用直观法、比较法、演绎法(如讲故事、演小品)、互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打造课改新思维,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说一说我的设计思路。本课整个教学流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次做到:进入情境—熟读教材—思维跟进—个性展示—小组PK—点题总结

(一)进入情境(产生强烈的求知)

展示上节课所学的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并提问:“假如你是西周分封制度下的诸侯,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这时,学生开始快速进入角色,加速思考,踊跃发言。鉴于初一学生正处在心理叛逆期,部分学生提出了“造反”的主张(上节课已有疑问),所以进一步提问:“有的诸侯想“造反”,那么他必须在哪些方面做出准备呢?”学生进一步从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等方面进行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同学们的猜想是有一定道理的,西周分封制存在着极大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实力不断增强,甚至超越周天子的实力,于是他们不再听从周王号令,成为了地方的割据政权。而这些诸侯之间又存在着诸多矛盾,于是战争不断,产生了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点题)”

这样设计能够联系上节西周实行分封制,照顾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让学生对春秋战国战乱局势的根源有了初步的理解。还能解答学生在上节课中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熟读教材(为进一步参与课堂打下基础)

1、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快速浏览正文,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春秋五霸指的是谁,战国七雄指那些国家。(启发诱导、自主参与)

学生快速翻书马上能找到答案,并争相汇报成果。这样他们就能对本课内容大框有了直观、准备的了解。因为起止时间、春秋五霸名称和战国七雄成员国是本课的基础的、常识性的知识,所以同一问题我让几位同学反复做出回答以便加深印象。接着,我带领全体学生进行一分钟记忆。学生马上兴致高涨,争分夺秒地来背诵。这种方式既强调了重要的知识点,明确了主要学习内容,又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全班学生都能马上进入历史学习的节奏,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也为以后各环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阅读新课,看看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发生过哪些大事。问题简单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很容易完成。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目的性强,而且能激发他们自主尝试着感知学习内容,借助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无形中强化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进行语言处理的能力。

(三)思维跟进(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展示)

1、 “春秋五霸”

(1)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位霸主,重点让学生了解齐桓公争霸成功的原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字和观察书中和齐桓公相关的图片、地图,分组探寻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再汇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及时的鼓励、点拨。引导学生对汇报上来的较为零散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口头归纳之后,我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结果,独立完成书中问题框的问题,用自己的话去解释“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该环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如果积极思考、认真倾听,很容易完成。我这样设计的用意是让学生逐渐养成集中注意力按老师的要求去想去看的好习惯,并能体会到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思考而解决问题的极大满足感。

“尊王攘夷”这一概念较难理解。学生可以结合书下注释,谈谈自己的认识。这也能提高学生看待历史现象的角度和方法。

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标志性事件是葵丘盟会,教师点到即可,不需多做探究。

(2)春秋五霸中,还有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相对比较重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书中材料讲讲“退避三舍”的典故,让他们对晋文公这个人物有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为晋楚争霸,了解楚庄王争霸的艰巨性和持久性埋下伏笔。秦穆公书中没多言,他为秦国的逐步强大做出了极大贡献,教师点到即可。

(3)此外,“春秋五霸”还有另一种说法,结合书下注释让学生了解即可,如有时间可在学习完新课之后,引导学生讲讲吴越争霸、卧薪尝胆等故事。

2、“战国七雄”

同时出示“春秋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让学生明白时间的过渡,并引导他们去发现两幅地图的不同,这一做游戏的学习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他们有了印象深刻的发现,还让他们在老师的讲解之下明白了三家分晋、长城的修建等史实,过渡到关于战国七雄的学习。

战国七雄的成员国及其具体位置是重要知识点,我让学生观察“战国形势图”,学生找出七国所在位置,然后根据方位学生自行编出快速记忆的口诀。学生编的可能是五花八门,但这并不要紧,重点是要让他们有一个思考记忆并自主发现的过程,从而靠自己的力量突破这一重点。选出最佳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合纵”“连横”是本课的难点,可以采取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来突破。结合“战国形势图”各国位置,秦国位于西部,相对比较强大;其它六国位于东部,实力相对较弱。于是形成了纵向和横向两种关系,于是产生了“合纵”“连横”两种策略。然后让学生阅读书上文字,对“合纵”、“连横”概念形成初步了解。再以讨论形式探究秦国为什么实行合纵政策,而其它六国实行连横政策,谈谈他们的作用。最终点出秦国的连横政策,远交近攻,取得成效,最终灭掉了东方六国。

为了使学生对战国形势有个深入的理解,可以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成语“朝秦暮楚”来解释,东部各国为各自利益,立场不够坚定,不能团结起来共同抗秦,最终被秦国逐个分化,又一一消灭。课后材料阅读中给了《史记》中秦国应对东方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及功效的文字记载,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想一想,六国合纵抗秦的策略为什么没有成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书中的资料帮助学生的理解。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同学之间的讨论,完成该问自然水到渠成。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分析、归纳、整理材料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四)个性展示(为学有余力者提供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空间,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和创造的。课前我已经安排学生分组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及相关成语,引导他们用生动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在完成了课堂新授之后,学生可以拿出来汇报,可以采用讲故事、演话剧、手抄报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起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的精神。

(五)小组PK(在良好的竞争机制下共同提高)

本课知识虽多,但不难掌握,所以学生检测主要侧重于知识部分。学生先采取各组互相问答的形式强化已经认知的部分。教师再有选择性的就学生认识模糊或容易混淆的地方出题,供学生抢答。

随着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盛行和凤城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我越来越认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于是,我在课堂上也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小组的划分,在每节课上提供给他们加分的机会,学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在做练习的环节也更为认真,各班级内部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机制。

(六)点题总结(时时关注本课重点)

经过多年历史教学,我发现本套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的亮点之一就在于每单元及每课都有一个非常合适恰当的题目,本课由题目导入,指导学生阅读,并由学生进行点题总结,时时提醒学生关注本课重点,且首尾呼应,连贯完整。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印象与了解。

1、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了很多历史人物,你最喜欢的是谁?说说原因。(学生喜欢某个历史人物的原因大多在于人物身上的闪光品质,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2、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培养学生在论证问题时做到有理有据,论从史出,逐步建立用历史的眼光认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国标本第9册第20课,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单地介绍了谈迁的志向以及他为写成《国榷》付出的努力。第二部分2-3自然段,具体写谈迁在遭受到原稿被偷的厄运后,重新奋斗最终写成《国榷》的事。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充分地体现出了谈迁的信念就是打不垮的信念,为下文揭示有关信念的道理打下了一个强有力的伏笔。最后一部分第4自然段,点明题旨,揭示信念的力量。

文章意在通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向学生传递:信念能够让我们永远心怀希望,而打不垮的信念就能助我们成功。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感悟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2、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四、说教法、学法、教学理念:

1、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重点词句知道朗读和感悟。

2、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以三组词语入手,并有意识地给它们归了类,并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让他们选择其中的某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为下文学习重点段落作铺垫。

(二)围绕“厄运”体会艰辛

这部分内容我以问题导入:谈迁遭遇到的厄运是什么?为什么这对他来说是厄运?引入第一小节的学习,这一小节中有一个重点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让学生自读感悟,这几个数字在这里表现了什么,学生可以说一个数字,也可以几个数字结合起来说。20多年,一万多个日夜,记载了谈迁辛劳的付出;6次修改是为了明史的翔实可信;50多岁说明年老志坚;400多万字从数量上说明谈迁巨大的工作量,真是一本巨著。最后通过朗读加深对谈迁的认识,认识谈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这一小节中“为了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引导学生去比较“一点史料”和“一百多里路”,从而让学生感悟谈迁对历史的责任感,在通读朗读去感受人物。

(三)所受打击之大

家境贫寒并没有动摇过谈迁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就在他大功告成的时候,他的内心不知道有多喜悦,简直是难于言表。可就在他沉浸的喜悦之中时,他遭受到了这样的厄运,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到,接着追问:这样的厄运对于谈迁造成了多大的打击?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到底在想什么?

这里安排了说话练习,让学生根据以上的内容有条理、有层次地说一说,进而体现语言的层次感,我在板书上作了相应的提示: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乌有

接着,追问,谈迁在以泪洗面的日子里消沉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会抓住“很快”、“回到”、“从头撰写”等词语体会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

(四)再写《国榷》的艰辛

“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他又是怎么战胜厄运,再次编写《国榷》的?”由这样一个问题过渡到第3小节的学习。第三小节要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理解,比如“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终日奔波”等词语,然学生体会谈迁的艰辛。我抓住其中的一句“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让学生自读体会,学生会联系词语“年老体弱”和“奋笔疾书”来感受谈迁的精神。紧接着我设置了一组想象填空来加深学生对“信念”的理解,让学生对谈迁所付出的艰辛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然后再追问:谈迁为了矢志不渝的信念,在努力,在抗争,他要与什么抗争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读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丰满了人的形象。

此时再让同学理解“名垂青史”这个词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中走来而名垂青史的。

(五)学习最后一小节,总结全文。

最后在朗读(最后一节)声中,在对人生的感悟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松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说明文,在这组"说明性文章"中,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说明方法,选编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并能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我认为教材编者的目的还在于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从而呼唤我们人类关注动物世界的生存状态,激发我们人类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松鼠》是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它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是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来说明事物。它以准确性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作者就抓住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所以这是一篇学生喜欢读的介绍小动物的文章,更是学生学习说明文写作的一个"摹本"。

课文共5个自然段,每1段总体介绍了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的特点;第2段从它的活动范围--树上;活动时间--夜晚;性格特征--驯良。每3、4段侧重介绍它的行为特征--乖巧。第5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喜欢洁净等生活习性。在课前过渡语中本文又针对性地提出了本文的要求:本文从哪几个方面绍松鼠的;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何异同;从哪里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习性特点,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激发热爱自然爱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文章生动、细致的描写,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4、了解本文说明方法并比较《鲸》在表达上的不同。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松鼠的习性特点,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2、比较与《鲸》在表达上的不同。

3、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是比较浅显的文章,介绍的又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动物,所以本课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老师的启发、引导为辅。学生以读为主,以阅读促进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交流、沟通,生生交流、沟通,合作探究,达到共识,进而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和情景的巧妙设置来激活课堂的教学气氛。具体为: 1、情境教学法:准备有关图片或影片,给学生直观感受,迅速进入情境。

2、对比教学法:通过比较《鲸》的表达方法,加深对本课说明方法的认识,学习抓住事物特征描写小动物的方法。

3、快速默读法:依据本学段中"默读要有一定速度"的要求,快速阅读文章,捕捉重要信息。

4、合作控究法: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学习阅读性文章,提高学习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低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一要求进行设计。

(一)、猜谜语,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动物王国的成员可真多呀,昨天我们认识了身形旁大的鲸鱼,现在老师想带你们再去认识一种体形娇小的小动物,它一般生活在树上,喜欢吃杏仁、榛子等,而且能把自己的尾巴当作帆来使用,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同学们都很厉害哦,这样都难不倒你们,那好吧,现在我们就请同学们来给我们展示一下,你们所讲的小动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介绍后随机出示多媒体展示松鼠图片)。

【设计说明】运用猜谜的方法导入课文,既增加课堂的知识性又增强趣味性。借助松鼠的图片,给让学生对松鼠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合作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出生字生词,讨论相互正音识字。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快速默读的方式,自主学习,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或是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问题一:本文共有几段,分别介绍了什么?

目的:理清文章脉络,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问题二:请你以"我知道了松鼠是……的动物"的句式说话。(师生共同归纳出松鼠的一些特征,板书)

设计说明:通过说话的形式使学生对松鼠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对重要信息的筛选、归纳能力。

问题三:文中是否能找出一句话来概括松鼠的这些特征。(板书文章的结构)

设计说明: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掌握文章总分的结构形式,初步感受抓住特点来写的表达方法。

2、再读课文,分组品读

问题一:课文导读中提出几点要求?

目的:让学生在认真品读课文中能快速抓住重点,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组学习。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要求,仔细阅读并得出结论。小组内自先分工(有主讲者、记录者、参考者、整理者等)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理清课文结构,使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以学生四人一组的讨论合作形式展开,解决三个问题:

3、交流展示,自主学习

第一小组:作都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

总体--漂亮、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外形漂亮

活动范围和时间--驯良

行为特征--乖巧

生活习性--生育、洁净

当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时,可把问题留给学生,构建讨论式学习方法,调动参与面,一起解决

第二小组:从哪里看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抓住重点字词来理解。教师随机出示学生提到的句子,在重点字词上加上着号。

点拔: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可以通过字词来体现,这就是所谓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第三小组:比较表达方法上的异同

学生先回顾〈鲸〉的表达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

本文: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教师引导,我们是否还能发现在说明角度、语言同格上有何不同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进行比较,能够更加清晰地体会到科学小品文与普通说明文的不同。领悟抓住事物特征来介绍事物的方法。

(三)|拓展迁移,发展思维

1、:假如你就是一只最漂亮的松鼠,请结合课文有关内容,大胆发挥你的想象,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漂亮。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松鼠的身份来介绍松鼠的漂亮的特点,让学生不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让学生学会用用拟人的手法来介绍小动物。这样,教学的重难点也能得到了很好地突破。

2、:(课件出示)阅读第4、5段内容请你以"我觉得松鼠是一种乖巧的动物,理由是 "的句式说话。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设计意图:利用说话的形式使学生在讲述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熟悉松鼠内在习性"乖巧"这一个特点,从而进一步掌握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生动说明的妙处。教学重点难点再次得到落实。

3、迁移训练

那现在我们就一展身手,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小动物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重要的是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作为一篇写作训练的课文,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写作。通过口语训练,对课堂知识的加以巩固及运用。

四、布置作业

布置学生课后去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仿照课文《松鼠》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文。

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

说课稿 篇4

一、本课教材:蹲踞式跳远(第三次课)——水平二

二、指导思想:根据体育健康标准的要求,本课在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学本身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实践、去尝试、去体验的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特别对中年级学生来讲,由于刚刚接触蹲踞式跳远,教师应该以掌握基本技术动作作为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参与、探究、感悟,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动作概念、和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和竞争意识、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三、学情分析:

1、 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男女生

2、 知识、技能基础: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二年级学习过屈腿跳高),但在知识的理解、技术的掌握以及学习的方法、兴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多体验、多实践。

3、 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特点:心理素质处于思维的活跃期,思路比较敏捷,活泼好动、乐于思考、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较强。身体素质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呈现出下肢力量发展不均衡的特性。

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知道蹲踞式跳远的四个环节以及各个环节的要求。

技能目标:让90%以上的学生掌握蹲踞式跳远的踏跳技术(准确性)以及腾空后成"蹲踞式"动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在活动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建立良好、和谐人际关系。

五、教材的重、难点:

重 点: 踏跳的准确性。

难 点: 腾空后积极提膝收腿成"蹲踞式"。

六、教学程序设计:

1、 开始部分:除常规教学外,队列队形——图形站队(三角形、方形、圆形等)。

2、 准备部分:安排了呼啦圈游戏,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完成个人或集体合作练习。最后还安排了一个辅助练习,走三步起跳、落地动作练习(体会起跳腿积极上摆与摆动腿靠拢)。通过练习,进一步使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同时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课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 主体部分:

(1)、利用语言、图片导入本课主教材——蹲踞式跳远。A先让学生复习上次课学习的助跑、踏跳、腾空、落地四个环节的技术动作,再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更直观的领悟和理解跳远的重难点。B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与观察教师动作,去体验蹲踞式跳远的完整动作,学生按顺序进行展示练习。

(2)、教学中在保证掌握动作的基础上,练习中为提高学生练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小垫子设置障碍,让学生跳过小垫子落入沙坑;为让学生体验踏跳的准确性,让学生在小垫子后面起跳,脚触垫子或踩垫子为犯规;为解决空中成"蹲踞式"问题,可以采用增加垫子高度的方法,另外也可以用垫子将踏跳与腾空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练习;最后让学生体验完整的蹲踞式跳远动作。

(3)、辅助教材——呼啦圈游戏。利用呼啦圈进行,各组在教师的提示下先进行障碍设置,设置完成后按照教师讲解的游戏方法进行游戏比赛;再游戏时教师为提高学生兴趣和比赛的观赏性可以增加一定难度和趣味性。教师在组织比赛的时,还要担任指导、监督和裁判任务,根据时间游戏可做2—3次。

4、结束部分:放松活动――"我与奥运"。组织学生每人一个呼啦圈,教师结合奥运主题,采用呼啦圈摆放"五环"、"20xx"、奥运会倒计时"281天"等方式进行放松。要求全员参与、反应灵活。

说课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教材内容:《IP地址及其管理》是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本《网络技术应用》第二单元《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中第二节的内容(1课时),共有四个知识点:IP地址的格式、分类、分配与管理以及发展与前景。

(2)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一单元《网络为我们带来什么》、第二单元第一节“域名与域名的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本单元将要学习到的“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等知识的基础与铺垫,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1)在知识方面,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计算机网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存在着个体差异。

(2)在技能方面,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理解及操作能力也比较强,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具备了一定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在情感方面,求知的欲望强烈,喜欢探求真理,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 3、目标分析

新课程目标当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目标的制定和设计包括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并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价值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IP地址的格式与转换,掌握IP地址的分类和了解IP地址的分配与管理及IP地址的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分组交流探索,学会与人合作,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课堂中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

4、重、难点分析

由于学生刚接触到有关IP地址的知识,对IP地址如何分类,特别是根据IP地址判断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等知识更是不容易把握和了解,同时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建设网络家园等环节的基础知识,因而,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是本

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点,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拟定为重点: 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难点: 根据IP地址判断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 二、教法分析

(1)教法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我拟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基于任务的探究式教学法。

(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掌握探求获得结果的方法才是重要的。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分组与分层次教学法。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

本节课采用基于任务探究式教学法和分组与分层次教学法相结合,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2)教学辅助手段

采用电子网络教室、投影仪、多媒体等进行辅助教学。 三、学法分析

学法指导的立足点是从“学会”提高到“会学”和“乐学”的高度上来,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本节课采用的学习方法可以用16个字概括:

1、类比迁移,对照学习。

(现代课程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必须经过迁移过程来完成。采用类比迁移对照学习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采用的教学法拟定的,本节课中有很多知识点的有着类比点,采用类比迁移学生容易掌握这些知识点,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2、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参与,这是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因而,课堂教学中要不时地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以交流与合作能力为目的学习训练。)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现代教学论认为,所谓学科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受教育者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汇总 #模板 #说课稿 #五篇
相关内容
热门图文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